到泉州,不能不学一句闽南话,来,和我一起念:扎~西~德~勒!虾米?你说我搞错了,这明明是藏语里的吉祥如意!NONONO!,在泉州腔的闽南话里,同样也有一句扎西德勒,它的意思可不是吉祥如意,而是:“这是哪里呀?”
闽南语被语言学家誉为中华语言的活化石,尤其是泉州腔的闽南语,就是唐朝的官方语言。据说藏语的“扎西德勒”,就是源于这句泉州腔的古语呢!
唐太宗时,文成公主入藏,嫁给了松赞干布,一行人来到陌生的地方,随从们就用当时的官方语言(即现在的闽南语)问:“这是哪里”?(在闽南语里,这四个字读音读起来就像“扎西德勒”),但是藏族官员听不懂是什么意思,以为汉族人在向他们问候,而且当时汉族人都满面笑容,于是藏族官员就理解为是问候“吉祥如意”,在此之后,“扎西德勒”就渐渐成为了藏语中问候、祝愿的吉祥话了。
泉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、从这个小小的故事中,便可略窥一二。在泉州旅行的三天里,我更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泉州这座东亚文化之都丰富的民俗传统、深厚的历史底蕴。
【闽海蓬莱第一山:清源山】
来泉州,不能不登清源山。清源山,又名泉山,泉州其实是以此山而得名。
清源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,风景秀丽、历史悠久,元代时就被称为“闽海蓬莱第一仙山”。
清源山最著名的景观要算老君岩了,这是一座高5.63米、厚6.85米、宽8.01米的老子石刻雕像,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老君雕像。于唐代时采用巨型岩石雕刻而成。蓝天白云之下,老君像背靠巍巍青山,席地而坐,意态悠然,使人感受到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,令人心驰神往,百看不厌。千百年来,历经风雨沧桑,依然栩栩如生,神采奕奕,见证了清源山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兴盛与发达。
清源山景区占地面积很广,除了老君岩造像,还有三教合一胜迹、弘一法师舍利塔、喇嘛教“三世佛”等珍贵的文物古迹可以游览,细细赏玩的话,一天的时间都不够,因为时间关系,我没能游览全部景区,是此行的一大遗憾。
【天然书法博物馆:九日山】
中国人讲究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。九日山高不过百米,年轻人十几分钟就能爬到山顶,却能和黄山、华山等名山比肩,同样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自然有它的道理所在。
不过,九日山的知名,不是山中有仙,而是山中有“宝”!九日山号称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,山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,至今存留75方,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,就像一个天然的书法博物馆。沿着迂回的山道,一步一抬头,入眼的皆是银钩铁划的满壁书文,“山中无石不刻字”,果真名不虚传。
其中最富史料价值的是北宋至南宋期间,泉州海运交通史记的祈风石刻,它是泉州地方官吏为番舶(西洋商船)举行祈风典礼的记事石刻,是古城泉州历史繁荣的直接证物,也是泉州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及其重要的历史见证、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记。
说起祈风石刻的由来,必须先回溯一段泉州港海外交通史。在马可波罗的笔下,当时的世界级的航运中心,西有亚历山大,东有刺桐(也就是现在的泉州)。自宋朝以来,泉州海外交通便已十分发达,亚非地区的商贸船只频繁往来。而限于当时的航行技术,远洋帆船必须要靠季风才能实现长距离的往返。为祈求顺风和航海的安全,宋朝在各地均举行祈风与祭海活动,或民间自办,或官方主持。而在泉州,每年春夏秋冬之交,泉州
暂无信息!